当Prada遇见巫鸿:从蛇年大片到中国古代艺术史的“纪念碑性”
发布日期:2025-01-23 16:31 点击次数:110
图片来源:Prada品牌播客
2025年是中国农历蛇年。
相信大家最近经过各大商圈,
都已经看到了这组
Prada的2025新春大片。
除了大家熟悉的艺人和超模外,
几位学者的惊喜出镜
更是为这组大片增添了独特的文化气息。
图片来源:Prada品牌播客
展开剩余78%他们分别是艺术史学家巫鸿、建筑师胡如珊、艺术家张恩利和彭薇。除了出镜广告大片外,他们还作为嘉宾录制了Prada特别推出的“蛇年说蛇"主题播客节目。该栏目邀请来自艺术、建筑、电影等领域的五位嘉宾,从不同文化语境和多元视角对“蛇”这一文化符号进行深入解读,展现了Prada对中国文化的深刻探索与独特理解。
01.
艺术与文化的跨界对话
“蛇年说蛇"栏目首期嘉宾为
国际知名的美术史家、批评家、
策展人、芝加哥大学教授巫鸿。
图片来源:Prada品牌播客
巫鸿于2019年获得哈佛大学荣誉艺术博士,并于2022年获美国美术家联合会“艺术写作杰出终身成就奖”,成为中国大陆赴美学者获得这两项荣誉的第一人。其学术著作涵盖中国古代、现代艺术以及美术史理论和方法的多项研究,成果卓著。
在第一期节目中,巫鸿教授从墓葬艺术与古代传说中蛇的意象谈起,以自身经验为引,帮助大家深入理解蛇在东西方美术史中的创造与演变。蛇的意象既象征着“转化”,又指向了“创造”。古人在墓葬中注入了自我表达与对死亡的想象,而墓葬本身则代表了他们对仙界的憧憬。美术史的本质在于通过墓葬艺术研究古人的心理,因此,墓葬美术成为了生与死转化的连接点。数千年的墓葬艺术,更是中国独有的辉煌创造。
节目不仅体现了巫鸿学术研究的跨界魅力,也展现了中国文化在全球语境中的独特价值。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去听一听。
02.
从蛇年到“纪念碑性”
作为国际知名的美术史家、批评家和策展人,巫鸿教授兼具中西双重学术背景,在美术史研究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他的众多经典著作中,《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1995年,《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onumentality in Early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在美国出版。这本书记录了巫鸿在以西方为中心的学术环境中对中西艺术异同及中国古代美术传统的深刻思考,呈现了古代中国美术史的另一种视野,一经出版,便引发了中西方美术史学界乃至汉学界的广泛讨论,被誉为可以与福柯的《词与物》比肩的经典著作。
2024年底,《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英汉对照版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该版本完整呈现英文原作精髓,配备彩色插页展示古代器物与建筑之美,为读者提供双语阅读的便利,丰富了阅读体验。
03.
重新定义“纪念碑性”
本书沿循文化比较和历史演变两条线索,通过“纪念碑性”这一核心概念,将装饰艺术、图像艺术和建筑艺术纳入宏观叙事的视野,从宗庙与礼器、都城与宫殿、墓葬与随葬品这三大传统入手,发掘中国古代美术内部的历史连续性。作者抛弃了传统的分类路径,转而从不同种类的礼器和礼制建筑的复杂历史关系中寻找中国古代美术的历史脉络。
正如当代艺术史家伊万兰•卜阿(Yve-Alain Bois)所言, “巫鸿并不将艺术品视为多元变化的世界观的图解;相反,在他的研究视角中,这些器物成为了历史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而不仅仅是历史的标志物。”
“2025年,已至杖朝之年的巫鸿希望自己也能像衔尾蛇一般,永恒、转化、直至无限。”
文:易璐,杨斐然,仲志兰
发布于:北京市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